服务器容量规划是确保您的应用程序拥有足够的资源来满足其需求的过程。它有助于避免性能问题,如缓慢的响应时间、应用程序故障和数据丢失。
要进行有效的服务器容量规划,您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您的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
- 您的基础设施
- 您的可用预算
您的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
您的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是确定所需容量的最重要因素。您需要了解以下信息:
您可以使用各种工具来监视您的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例如 Apache JMeter 和 New Relic APM。
您的基础设施
您的基础设施还将影响所需的容量。您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您的服务器的类型
- 服务器的内存和 CPU 容量
- 您的网络带宽
您还应该考虑您的应用程序的可用性要求。如果您需要高可用性,您可能需要使用冗余服务器或云服务。
您的可用预算
您的可用预算将限制您能购买多少容量。您需要权衡成本和效益,以确定最适合您需求的解决方案。
一旦您考虑了这些因素,您就可以开始制定服务器容量规划。以下是步骤:
- 确定您的应用程序的工作负载
如何解决服务器规模和容量规划难题?
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就是弹性伸缩。
俗话说计划不如变化快,特别是互联网行业,市场形势瞬息万变。
如果服务器容量规划和实际情况不符,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可能雄心勃勃的开发了一个业务,对市场充满期待,买了一堆机器,上线后发现不温不火,服务器严重低负载,烧的都是钱啊。
相反可能一个创新的点子,本来没抱多大希望,上线后突然火了,请求量暴增,而此时你的服务器满负荷,采购扩容都来不及,导致业务一定时期不可用,让竞争对手抢占了先机。
所以服务器必须具备弹性伸缩的能力,一方面应对增长的用户量场景,一方面节约相应的成本。
服务器弹性伸缩的能力需要是在各个环节都要满足,包括前端的入口,负载均衡,后端的服务,底层的数据库都要有能力做到弹性伸缩。
弹性伸缩的含义就是在可以根据请求量的变化自动的计算资源容量,快速容易的增加机器和减少机器,甚至于更改机器的配置。
一般公司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这涉及到主机的cpu,磁盘的虚拟化,对系统资源的容器化,对网络带宽的管理等等方方面面。
对于一个小公司而言做这些事情代价是很高的。
所以公有云服务提供商出现了,他们就是专业做这个事情的,彻底托管屏蔽业务底层依赖的硬件和基础软件资源。
从负载均衡,主机硬件资源,网络带宽,数据库,搜索引擎,安全防护一条龙服务。
这样企业不用过多的考虑服务器资源方面的规划,一切资源可以随时增加和释放,非常方便。
对于初创公司,一般业务公司来说上云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目前比较成熟的云服务提供商包括: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
以上是我的建议,望采纳。
系统规划时评估系统容量需要考虑以下哪些
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是一项软件工程。
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规划 2.需求分析 3.概念模型设计 4. 逻辑设计5.物理设计 6.程序编制及调试 7.运行及维护。
这些阶段的划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各阶段间相互联接,而且常常需要回溯修正。
在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就是写出相应的文档。
每个阶段都是在上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整个开发工程是有依据、有组织、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工作。
1.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就是作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在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要确定将建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与周边的关系,要对应用系统定位,其规模的大小、所处的地位、应起的作用均须作全面的分析和论证。
明确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划分数据库支持的范围。
分析数据来源、数据采集的方式和范围,研究数据结构的特点,估算数据量的大小,确立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和业务的规范标准。
规划人力资源调配。
对参与研制和以后维护系统运作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提出要求,对最终用户、操作员的素质作出评估。
拟定设备配置方案。
论证计算机、网络和其他设备在时间、空间两方面的处理能力,要有足够的内外存容量,系统的响应速度、网络传输和输入输出能力应满足应用需求并留有余量。
要选择合适的os,dbms和其它软件。
设备配置方案要在使用要求、系统性能、购置成本和维护代价各方面综合权衡。
对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的成本作出估算。
预测系统效益的期望值。
拟定开发进度计划,还要对现行工作模式如何向新系统过渡作出具体安排。
规划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写出详尽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规划书。
内容应包括:系统的定位及其功能、数据资源及数据处理能力、人力资源调配、设备配置方案、开发成本估算、开发进度计划等。
可行性分析报告和数据库应用系统规划书经审定立项后,成为后续开发工作的总纲。
2.需求分析需求分析大致可分成三步来完成。
(1) 需求信息的收集, 需求信息的收集一般以机构设置和业务活动为主干线,从高层中层到低层逐步展开 (2) 需求信息的分析整理, 对收集到的信息要做分析整理工作。
数据流图(dfd, data flow diagram)是业务流程及业务中数据联系的形式描述。
图4.1是一个简单的dfd 示例。
数据字典(dd, data dictionary)详细描述系统中的全部数据。
数据字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数据项:是数据的原子单位。
数据组项:由若干数据项组成。
数据流:表示某一数据加工过程的输入/输出数据。
数据存储:是处理过程中要存取的数据。
数据加工过程 数据加工过程的描述包括:数据加工过程名、说明、输入、输出、加工处理工作摘要、加工处理频度、加工处理的数据量、响应时间要求等。
数据流图既是需求分析的工具,也是需求分析的成果之一。
数据字典是进行数据收集和数据分析的主要成果。
(3) 需求信息的评审. 开发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要经过评审,确认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避免或纠正工作中出现的错误和疏漏。
聘请项目外的专家参与评审,可保证评审的质量和客观性。
评审可能导致开发过程回溯,甚至会反复多次。
但是,一定要使全部的预期目标都达到才能让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暂告一个段落. 需求分析阶段的工作成果是写出一份既切合实际又具有预见的需求说明书,并且附以一整套详尽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3.概念模型设计概念模型不依赖于具体的计算机系统,他是纯粹反映信息需求的概念结构。
建模是在需求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展开,常常要对数据进行抽象处理。
常用的数据抽象方法是‘聚集’和‘概括’。
er方法是设计概念模型时常用的方法。
用设计好的er图再附以相应的说明书可作为阶段成果 概念模型设计可分三步完成。
(1) 设计局部概念模型 ① 确定局部概念模型的范围 ② 定义实体 ③ 定义联系 ④ 确定属性 ⑤ 逐一画出所有的局部er图,并附以相应的说明文件 (2) 设计全局概念模型 建立全局er图的步骤如下: ① 确定公共实体类型 ② 合并局部er图 ③ 消除不一致因素 ④ 优化全局er图 ⑤ 画出全局er图,并附以相应的说明文件。
(3) 概念模型的评审 概念模型的评审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是用户评审。
第二部分是开发人员评审。
4.逻辑设计逻辑设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把概念模型转换为具体计算机上dbms所支持的结构数据模型。
逻辑设计的输入要素包括:概念模式、用户需求、约束条件、选用的dbms的特性。
逻辑设计的输出信息包括:dbms可处理的模式和子模式、应用程序设计指南、物理设计指南。
(1) 设计模式与子模式 关系数据库的模式设计可分四步完成。
① 建立初始关系模式 ② 规范化处理 ③ 模式评价 ④ 修正模式 经过多次的模式评价和模式修正,确定最终的模式和子模式。
写出逻辑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2) 编写应用程序设计指南 根据设计好的模式和应用需求,规划应用程序的架构,设计应用程序的草图,指定每个应用程序的数据存取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梗概,提供程序上的逻辑接口。
编写出应用程序设计指南。
(3) 编写物理设计指南。
根据设计好的模式和应用需求,整理出物理设计阶段所需的一些重要数据和文档。
例如,数据库的数据容量、各个关系(文件)的数据容量、应用处理频率、操作顺序、响应速度、各个应用的lra和tv、程序访问路径建议,等等。
这些数据和要求将直接用于物理数据库的设计。
编写出物理设计指南。
5.物理设计物理设计是对给定的逻辑数据模型配置一个最适合应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物理设计的输入要素包括:模式和子模式、物理设计指南、硬件特性、os和dbms的约束、运行要求等。
物理设计的输出信息主要是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其内容包括物理数据库结构、存储记录格式、存储记录位置分配及访问方法等。
物理设计的步骤如下: (1) 存储记录结构 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存储要求和应用需求,设计存储记录格式。
(2) 存储空间分配 存储空间分配有两个原则: ①存取频度高的数据尽量安排在快速、随机设备上,存取频度低的数据则安排在速度较慢的设备上。
②相互依赖性强的数据尽量存储在同一台设备上,且尽量安排在邻近的存储空间上。
从提高系统性能方面考虑,应将设计好的存储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储区域。
尽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顺序特点,把不同类型的存储记录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3) 访问方法的设计 一个访问方法包括存储结构和检索机构两部分。
存储结构限定了访问存储记录时可以使用的访问路径;检索机构定义了每个应用实际使用的访问路径。
(4) 物理设计的性能评价 ① 查询响应时间 从查询开始到有结果显示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查询响应时间。
查询响应时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服务时间、等待时间和延迟时间。
在物理设计过程中,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性能评价包括时间、空间、效率、开销等各个方面。
⊙ cpu服务时间和i/o服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
⊙ cpu队列等待时间和i/o队列等待时间的长短受计算机系统作业的影响。
⊙ 设计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通信延迟时间。
② 存储空间 存储空间存放程序和数据。
程序包括运行的应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
数据包括用户工作区、dbms工作区、os工作区、索引缓冲区、数据缓冲区等。
存储空间分为主存空间和辅存空间。
设计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间,例如可指定缓冲区的分配等。
但设计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辅存空间。
③ 开销与效率 设计中还要考虑以下各种开销,开销增大,系统效率将下降。
⊙ 事务开销指从事务开始到事务结束所耗用的时间。
更新事务要修改索引、重写物理块、进行写校验等操作,增加了额外的开销。
更新频度应列为设计的考虑因素。
⊙ 报告生成开销指从数据输入到有结果输出这段时间。
报告生成占用cpu及i/o的服务时间较长。
设计中要进行筛选,除去不必要的报告生成。
⊙ 对数据库的重组也是一项大的开销。
设计中应考虑数据量和处理频度这两个因数,做到避免或尽量减少重组数据库。
在物理设计阶段,设计、评价、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建立数据库时,dba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进行数据库配置。
在数据库运行时,dba监察数据库的各项性能,根据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的准则,及时进行修正和优化操作,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保持高效率地运行。
6.程序编制及调试在逻辑数据库结构确定以后,应用程序设计的编制就可以和物理设计并行地展开 程序模块代码通常先在模拟的环境下通过初步调试,然后再进行联合调试。
联合调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数据库结构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ddl)编写出数据库的源模式,经编译得到目标模式,执行目标模式即可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结构。
(2) 调试运行 数据库结构建立后,装入试验数据,使数据库进入调试运行阶段。
运行应用程序,测试 (3) 装入实际的初始数据 在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之前,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制定数据库重新组织的可行方案。
(2) 制定故障恢复规范 (3) 制定系统的安全规范 7.运行和维护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后,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按照制定的安全规范和故障恢复规范,在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时,及时调整授权和更改密码。
及时发现系统运行时出现的错误,迅速修改,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把数据库的备份和转储作为日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故障,立即使用数据库的最新备份予以恢复。
(2) 监察系统的性能。
运用dbms提供的性能监察与分析工具,不断地监控着系统的运行情况。
当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或响应时间等性能下降时,立即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例如,可通修改某些参数、整理碎片、调整存储结构或重新组织数据库等方法,使数据库系统保持高效率地正常运作。
(3) 扩充系统的功能 在维持原有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采纳用户的合理意见,对原有系统进行扩充,增加新的功能。
手机玩游戏卡怎么处理
若您使用的是OPPO/一加手机,玩游戏时卡顿,可能是由于网络信号问题、运行程序较多、手机设置等问题导致的,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处理方法:一、玩游戏延迟高、网络卡顿:1、更换网络环境若使用数据网络玩游戏,可尝试开关飞行模式重新搜索网络,或离开出现问题的区域后再尝试;若使用Wi-Fi玩游戏,可尝试断开Wi-Fi重新连接,或更换质量更好的Wi-Fi热点尝试。
2、摘下金属壳套金属材质的保护壳会影响信号接收能力,若手机佩戴了金属保护壳套,可摘下保护壳后尝试。
3、升级系统版本手机系统版本较低时,可能会存在软件兼容性问题,建议您将手机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尝试。
4、向游戏方反馈若其他玩家也同时出现延迟,可能是游戏服务器问题,建议您反馈至游戏方处理。
二、玩游戏画面不流畅、掉帧:1、避免边充边玩手机发热严重会影响游戏体验,建议您尽量避免边充电边玩游戏,减轻手机运行负荷;在玩游戏时,可尝试摘下手机保护壳,保持散热良好。
2、清理后台程序若游戏过程中,后台存在多个运行程序,也会影响游戏流畅度,建议您清除后台暂不使用的程序,同时清理手机存储空间,确保手机存储容量满足游戏缓存要求。
3、关闭省电模式进入省电模式会限制CPU的性能,如果手机处于省电模式,建议先将其关闭。
4、调整游戏帧率建议您根据自己的需求,合理设置游戏画质、分辨率和特效。
5、开启极限稳帧打开游戏后,在侧边栏滑出游戏助手,找到极限稳帧,选择开启,也可提升游戏流畅性。
6、升级系统版本手机系统版本较低时,可能会存在兼容性问题,建议您将手机系统升级到最新版本尝试。
若系统升级后玩游戏卡顿,您可以在游戏中滑出游戏助手,点击性能设置,将性能模式调整至电竞模式。
若以上方法均未能解决您的问题,建议您携带购机凭证前往 OPPO官方服务中心,由专业的工程师检测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