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生命周期成本 (SLCC) 涵盖了服务器在采购、运营、维护和处置阶段的所有费用。了解 SLCC 至关重要,这样企业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并优化其 IT 基础设施。
服务器生命周期阶段
服务器生命周期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
- 采购阶段:包括购买服务器硬件、软件和服务的费用。
- 运营阶段:包括服务器运行期间的费用,例如电源、冷却和人力资源。
- 维护阶段:包括服务器维护和维修的费用,例如硬件升级、软件更新和支持合同。
- 处置阶段:包括服务器报废或回收的费用。
SLCC 的考虑因素
计算 SLCC 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采购成本:包括服务器硬件、软件和服务的价格。
- 运营成本:包括电源、冷却、人力资源和许可费。
- 维护成本:包括硬件升级、软件更新和支持合同。
- 处置成本:包括服务器报废或回收的费用。
- 能源效率:服务器的能耗会影响运营成本。
- 可靠性:服务器的可靠性会影响维护成本和整体可用性。
- 可扩展性:服务器的可扩展性会影响未来的升级和增长成本。
- 环境影响:服务器的制造、使用和处置可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优化 SLCC
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优化 SLCC:
- 谨慎采购:比较不同供应商的价格,并考虑服务器的能源效率和可扩展性。
- 虚拟化:在单个物理服务器上运行多个虚拟机可以减少硬件成本和能耗。
- 进行定期维护:定期维护可以防止故障并延长服务器的寿命,从而降低维护成本。
- 利用云计算:将服务器迁移到云中可以减少前期采购成本和运营费用。
- 妥善处置:负责任地处置服务器可以降低环境影响并降低处置成本。
SLCC 的好处
了解 SLCC 具有以下好处:
- 提高预算准确性:SLCC 提供了服务器整个生命周期成本的透明视图,从而提高了预算准确性。
- 优化资源分配:SLCC 允许企业优先考虑投资领域并优化资源分配。
- 延长服务器寿命:SLCC 鼓励企业进行预防性维护,从而延长服务器寿命并降低总体成本。
- 减少环境影响:SLCC 促进了服务器的负责任处置,从而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
结论
服务器生命周期成本是企业 IT 基础设施的重要考虑因素。通过了解 SLCC 的各个组成部分并采取措施优化成本,组织可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并延长服务器寿命。对 SLCC 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对于做出明智的决策和确保服务器环境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什么是生命周期成本法
生命周期成本(LCC):指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所有支出费用的总和,包括原料的获取,产品的使用费用等,即是指是企业生产成本与用户使用成本之和。
生命周期成本法(LCC)源于20世纪6O年代美国国防部对军工产品的成本计算。
随着价值工程、成本企划等先进管理模式的诞生,生命周期成本法在成本管理中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它可以满足企业定价决策、新产品开发决策、战略成本管理、业绩评价等的需要。
生命周期成本法是一种计算发生在生命周期内的全部成本的方法,通常被理解为产品生产周期成本法,以此来量化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所有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生产体系设计的中心环节是系统地衡量产品、资产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并组合成一体化的功能单元。
因此,对于资产和劳动力,同样可以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来分析其成本构成。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分析步骤 按照Blanchard的成本细分结构方法,生命周期成本法可以按以下步骤分析:①从生产特点出发,确定基本成本分类;②细分基本的成本分类;③定义和量化成本组成要素;④估计生产体系的经济寿命;⑤ 加总成本。
简单地说,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关键就是确定生命周期和成本分类。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具体应用 1.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 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在成本企划、价值工程乃至成本工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例如,价值工程的核心就是以最低的成本来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
这里所说的成本特指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包括产品从设计到淘汰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
通俗地讲,产品生命周期成本法的计算内容涉及产品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
具体来说,产品生命周期会历经三个阶段:生产——使用— — 报废。
从生产者的角度看,一个产品经历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直到停止生产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可称为产品生命周期过程。
从顾客的角度看,自产品购人经过使用直至报废的过程,是产品的使用和报废期,也是生产者售后服务的过程。
以产品生命周期跨度为基础,按照成本细分结构模式,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结构划分如图1:(1)生产者成本。
研究开发成本是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等。
产品研制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其开发设计成本能否得到补偿不易确定,所以在会计上将其在当期列为支出是合乎情理的,但在成本管理中必须对其进行单独归集以供有关决策之用。
制造成本是产品在制造过程中发生的料、工、费等成本。
营销成本是为推销产品和提高顾客满意度而发生的成本。
(2)消费者成本。
消费者成本是从顾客的角度来确认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后发生的各种成本,包括产品的运行成本、维修成本和养护成本等。
(3)社会责任成本。
社会责任成本是立足于产品生命周期终了时的成本。
企业必须对产品生命周期终了时的废弃处置成本进行确认和分配,以保证产品在使用期满后得到适当的处置 例如,德国要求在其境内销售产品的公司回收其包装物。
这种做法把处置产品和元件的成本转移到生产商身上。
扩大了成本计量的会计主体范围和会计期问,对于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2.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法 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法以项目投资为对象,从时间价值的角度拓展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应用。
在资产投资决策中,不能简单地选择初始购买成本最低的方案,而应该从资产获得直到最终报废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来进行投资决策。
因此,以生命周期的长期观点来进行投资决策,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法就应该从时间价值的角度全面分析其成本构成要素,以便将生命周期不同时期内的成本还原到项目投资的源头,为投资决策服务。
从时间价值的角度分析资产生命周期成本,不仅要考虑不同时期成本的构成和周期的跨度,还要考虑折现。
决策者首先要确定所有的未来成本和效益,并通过折现方法将其还原为现值,这样才能评价投资项目的经济价值。
所以,在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法下应确定周期成本、周期跨度和贴现率。
资产生命周期成本包括初始投资成本、运行维护成本和处置成本,如图2。
(1)初始投资成本。
购买成本是对土地、厂房、设备等的估价,该成本可以根据供应商的报价确定。
融资成本是指为筹集资金所发牛的成本。
其他成本主要有机器没备的安装成本和操作人员的培训成本。
(2)运行维护成本。
运行维护成本的控制对于整个资产生命周期成本的降低是至关重要的,其控制的重点是对运行维护成本与停工维修成本的权衡。
有计划和预防性的维护措施可以降低停工维修成本,但同时叉消耗了企业的资源。
另外,如果减少了运行维护成本,又会增加停工维修成本。
可见,最关键的足寻找运行维护的最佳成本水平,追求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最小化。
(3)处置成本。
计算资产生命周期终了时的处置成本,并将其从资产的剩余价值中扣除。
周期跨度和贴现率的确定是资产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关键,因项目和投资环境而异。
周期的涵义可以理解为功能周期、物理周期、技术周期、经济周期和社会周期等。
而贴现率不仅反映投资获利能力,也反映通货膨胀的影响 关于贴现率的选择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有:①借人资金的当前利率或预期利率;②期望的投资报酬率;③财务状况稳定的企业借款的最低利率;④ 长期国库券的利率减去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劳动力生命周期成本法 类似于产品和资产,对于企业生产体系中的另一要索—— 劳动力,也可以运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分析其成本构成。
劳动力生命周期成本法计算的是员工从应聘到离职整个雇佣期间的全部成本。
这个雇佣期间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招聘—— 工作—— 离职。
按照成本细分结构模式,劳动力生命周期成本的结构划分如图3:(1)雇佣成本。
劳动力生命周期初期的成本相对较高,其中包括招聘成本和新员工的培训成本。
雇佣成本好比资产投资项目的初始购买、安装成本。
(2)操作成本。
新员工掌握生产技能后就可以进入实际操作阶段,这时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下降,趋向平均工资水平。
该阶段的劳动力成本主要是员工工资和奖金,还有一般的管理费用。
操作成本好比资产的运行维护成本。
(3)工作环境成本。
如果工作非常繁重且单调乏味,员工就会很快疲惫不堪以致离开工作岗位。
这样的工作环境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并且可能会随时间推移而递增的成本,如旷工成本、医疗开支、伤残抚恤金等。
工作环境成本好比资产的维修成本和最终的处置成本。
生命周期成本的局限性生命周期成本法对于纺织企业是一个重要的工具,但不能消除企业家风险。
先进的技术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战略机会,这是难以用任何方法来计算的严格地说,生命周期成本考虑的是成本节约并没有注重商业盈利。
当使用这种方法做决策支持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所有因素的盈利被认为是较为平等,并且只在成本方面选择不同在一个总是变化快的商业环境里,选择设备的灵活性往往具有战略性的价值。
一个先进的设备或生产工厂可以确保那些今天还不是清晰可见的商业机会。
但是,只有投资者、纺织品生产商可以根据其对这样的商业机会的经济价值做出决策。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总结 综合生命周期成本法的以上具体应用可以得出,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关键是确定生命周期和成本分类。
对于生命周期成本法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可以用一个生产体系中传统的LCC曲线图(下图)来表示。
生命周期成本法下产品、资产、劳动力的生命周期和成本分类的确定,基本上可以套用“浴缸曲线”,并且可以稍作变动。
(1)取得阶段。
这是生命周期的开始,揭开了生产体系的序幕。
产品的研究与开发、资产的初始投资、劳动力的招聘均属于取得阶段的活动。
取得阶段的时间跨度随各生产要素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成本却是整个生命周期中最高的。
(2)运行阶段。
生产要素获得后,接下来进入运行维护阶段。
产品进入顾客的使用阶段,资产面临运行维护和停工维修的权衡阶段,劳动力开始掌握劳动技能并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运行阶段是整个生命周期成本较低且相对稳定的时期。
(3)处置阶段。
生命周期终了之时,是生产要素的处置阶段。
产品使用期满的废弃处置、资产生命周期终r的处置成本、劳动力因工作而产生的疾病伤残等,表示生命周期进入了不再获利的处置阶段,其处置成本将有所上升。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运用意义 生命周期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科技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现代化生产系统,改变传统的成本分类与企业管理不相适应的状况。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加大现代制造业对企业自身科技力量的投入,用于产品的研究开发费用不断上升,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占总成本的10%以上,对于象软件这样的高科技产品来说,可占成本比重的40%以上。
其次,产品新工艺、新科技的创新蔚然成风,产品的产量、品种增加,使市场的竞争加剧。
企业为满足消费者对质量的苛求,用于产品推销、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费用也不断增长。
再次,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企业的经营活动与周边的环境相协调。
企业按法律的要求以及为提高商誉而用于环保的支出也呈上升趋势。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软件企业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举例 一个运用生命周期成本法的例于子是软件外发商Analytical Decisions 公司(ADI),它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促供特殊的软件。
ADI软件被用来分析贷款损失准备金和各式贷款组合。
ADI生产两种产品:为大银行所用的ADI-1和较小银行及存贷业务所用的ADI-2;两种产品每年都升级——年度中偶尔有特殊升级,每次升级都以某种特殊方法改善产品的性能。
ADI的产品线利润表ADI-1ADI-2合计销售额$$$销售成本毛利总额$$$研发费用销售和服务费用税前利润$起初,ADI利用工业企业广泛使用的会计软件来分析其盈利性,图表提供了这方面的报告。
这个分析显示:两种产品都能盈利,尽管有大量研发费用和销售成本,ADI-1(72%,$/$)有比ADI-2(60%,$/$)更高一些的毛利率。
然而,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ADI成本的大部分,如研发和营销费用,并没有包括在产品成本比较中。
由于ADI的系统设计人员和程序人员以项目组方式工作,因而确定研发成本应如何分摊给两个产品便相对简单。
与之相似,由于ADI的销售和客户服务成本也是按产品类别锁定的,这些成本也可追溯,如图表所示。
ADI的生命周期成本法分析报告ADI-1ADI-2合计销售额$$$销售成本毛利$$$减:研发费用销售和服务费用税前利润$$$从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中可清楚看出,ADI-2是两个产品中更盈利的产品,因为大量的研发费用和销售成本是ADI-1发生的。
此外,修正分析给ADI-1研发成本与销售服务成本的比例(67%,$/$)远高于ADI-2(40%,$/$),管理层应该调查这归因于不同的客户性质还是ADI-1的质量问题。
管理人员可运用这种贯穿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成本分析来寻找节省成本的机会。
案例二: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企业需要对环境成本进行合理分配,以获得必要的补偿。
在传统成本会计系统中,对环境成本的分配会造成一定的扭曲。
因为无论某项环境成本是如何产生和由谁引起的,企业都将环境成本全部统一反映在管理费用中,从而容易造成没有产生环境成本的产品所分配的成本比实际成本要高,而产生了环境成本的产品所分配的成本比实际成本要低,这样就歪曲了产品的成本计算,使得企业在产品的定价、开发新产品或者退出旧产品等决策时作出错误的判断,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生命周期成本法就是对产品过程或作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里的所有成本进行确认和计算的方法。
这里的成本可以只集中于内部成本,也可以将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结合起来考虑。
在分配环境成本过程中,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目的是为开发出环境协调性产品,而利用生命周期成本法模型去选择几种可行方案,最后在特定产品的每一个生命周期阶段都进行环境协调性方案的选用,在此基础上降低总成本。
生命周期成本法考虑某种特定产品的环境成本的计算,基本上遵循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选择一种特定的产品。
这是生命周期成本法的分析对象,决定了生命周期成本法应用的范围和以后工作量的大小。
第二步:成本分解结构(Cost Breakdown Structure,简称CBS)。
在CBS中,每项环境成本之间都有着明确的成本关系。
CBS分解的合适与否直接关系生命周期成本法运用的好坏。
第三步:建立成本卡来明确各阶段发生的所有成本包括环境成本。
这个成本卡编制的基础就是产品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成本包括环境成本。
第四步:选择适当的成本模型来对产品各阶段发生的成本进行计量,并提出可行性方案。
第五步:进行盈亏平衡分析、风险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对建立的成本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来判断该成本模型运用的有效性。
并且对于所选定的可行性方案做盈亏平衡分析和风险分析,以判断各种可行性方案实施的可能性和效果。
第六步:选择可行性方案。
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衡量各种成本模型和可行性方案,选择最适合企业的成本模型和方案。
第七步:产品的环境协调性的持续改进。
这是整个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法进行成本分析的最终目的,也是企业将环境成本纳入决策的内在动力。
生命周期成本法的环境成本分析,最终目的是寻求改进的机会,详细分析产品从原材料获取到最终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包括环境成本,减少不必要发生的成本,以提高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降低总成本。
这样做也能够使得企业将环境成本纳人成本核算系统,正确反映环境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正确的环境决策,改善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成本的分析与管理是环境会计领域里的新课题,除上述问题外,还有各生命周期阶段的内部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以及外部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等问题有待继续深人研究。
参考文献Thomas Waldmann.生命周期成本 — 获得更高利润的预期总成本.行业观察(美)爱德华·布洛克,孔·陈,托马斯·林著,王斌.战略成本管理(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年01月第1版.周一虹.论生命周期成本法下的环境成本分析.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03期
什么是资产全生命周期
资产全生命周期是指资产从购置、使用、维护到报废、更新的全过程。
这一重要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为管理者提供了理解和评估资产价值和效率的视角。
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概述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对资产进行全面、系统、动态管理的方法。
它涵盖了资产的规划、设计、制造、采购、安装、运行、维护、更新,直至最后的报废和处置等所有环节。
这一过程化管理不仅关注资产的物理属性和技术性能,还涉及资产的经济价值、成本效益以及风险管理等方面。
二、详细解释
1. 购置阶段:这是资产生命周期的起始阶段,涉及对资产的投资决策和采购活动。
管理者需要评估资产的需求、预算、供应商选择以及合同条款等,以确保购置的资产符合组织的战略需求且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2. 使用与维护阶段:在这一阶段,资产被投入使用并发挥其预期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需密切关注资产的使用情况,制定并监控维护计划,以确保资产的正常运行并延长其使用寿命。
定期的维护和检查还能预防潜在的风险和故障。
3. 报废与更新阶段: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资产的老化,资产可能面临报废或需要更新。
在这一阶段,管理者需要评估现有资产的剩余价值、处置方式以及新资产的购置计划,确保组织的运营不受影响并追求成本效益最大化。
三、重要性
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和管理资产。
通过有效的管理,组织可以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延长资产寿命、优化成本结构并降低风险。
这对于任何追求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企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采用和实施有效的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策略是每个组织都应该重视的任务。
项目管理中如何成本管理?
1、项目资源规划资源规划是确定执行项目所需资源并将项目完成的过程。
资源的例子有人员(如雇员和承包商))和设备(如基础设施、大型施工车辆和其他供应有限的专门设备)。
资源规划是在项目开始时完成的,在实际工作开始之前。
首先,项目经理需要准备好工作分解结构(WBS)。
他们需要查看WBS中的每个子任务,询问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多少人,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设备或材料。
通过采用这种任务级别的方法,项目经理就可能得到所有资源的准确而完整的清单,然后将其作为下一步估算成本的输入。
虽然这一步发生在规划阶段,但是项目经理需要考虑实际情况。
例如,你可能确定了对具有特定专业知识的资源的需求,但如果组织中没有这样的资源,你就必须考虑雇佣一个承包商或培训你的团队。
所有这些真实的变量都会影响成本管理。
2、成本估算成本估算是对于执行项目所需资源相关的成本进行量化的过程。
为了进行成本计算,我们需要以下信息:○资源需求(上一步的输出)○每种资源的价格(例如,每小时的人力成本、供应商雇佣成本、服务器采购成本、每单位材料费率等)○每个资源的占用时长○假设清单○潜在风险○过去的项目成本和行业基准,如果有的话○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报告结构估算可以说是成本管理中最困难的步骤,因为准确性是关键。
此外,项目经理还必须考虑诸如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管理费用、通货膨胀和金钱的时间价值等因素。
估算和实际成本之间的偏差越大,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小。
然而,有许多估算模型可供选择。
如果你有大量来自类似项目的历史成本数据,那么类比估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些组织更喜欢数学方法,如参数建模或程序估计和检查技术(PERT)。
然后就需要在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之间做出选择。
当过去的成本数据可用时,自上而下通常有效。
在这个方面,项目经理通常有执行类似项目的经验,因此可以很好地进行决策。
自下而上适用于组织没有很多经验的项目,因此,在任务级别计算成本估算值,然后往上推算是有意义的。
3、成本预算成本预算可以看作是估算的一部分,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过程。
预算是将成本分配到项目特定部分的过程,例如特定时间段的单个任务或模块。
预算包括用于管理意外费用的应急储备金。
预算创建了一个成本基线,据此我们可以继续度量和评估项目的成本绩效。
如果没有预算,估算的总成本仍然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中途很难衡量。
对项目绩效的评价使我们有机会评估为项目的未来阶段需要拨出多少预算。
确定预算的另一个原因是,组织经常依赖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来提供资金。
在初始阶段,项目经理的资金有限,必须相应地设定目标。
这类似于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建好地基和一层楼,然后完成项目的其余部分。
4、成本控制成本控制是衡量自基线的成本偏差并采取适当行动的过程,如增加预算分配或减少工作范围,以纠正差距。
成本控制是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持续进行的过程。
这里的重点是及时清晰的报告和衡量。
与成本基准一样,成本管理计划也是成本控制的重要输入。
这个计划包含了一些细节,比如如何测量项目绩效,偏差的阈值是什么,如果超出阈值将采取什么行动,以及拥有决策权的人员和角色的列表。
在处理大型项目中的数百项任务时,成本控制可以提供决策者所需的透明度,以便迅速对情况做出反应。
项目成本管理软件与项目管理的其他方面类似,成本管理会因许多变量而变得复杂。
这个过程本身很复杂,需要注意细节和严谨的方法。
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可以大大简化这个过程。
像8Manage PM这类软件提供了一个集中位置对所有项目的数据和信息,帮助你了解预算差异、进行审批、跟踪分析项目等。
系统以实时仪表板和其他丰富 UI 的形式进行清晰而简单的报告。
其跨计划、估计、预算和控制的数据集成可实现持续监控和快速、主动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