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请求详解:从发送至接收的全过程探讨
一、引言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作为一种应用层协议,广泛应用于互联网中。
HTTP请求是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信息的过程,涉及到浏览器的交互、网页内容的获取与显示等方面。
本文将详细探讨HTTP请求从发送至接收的全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核心互联网机制。
二、HTTP请求构成
HTTP请求由请求行、请求头部和请求体三部分构成。
1. 请求行:包含请求方法(如GET、POST等)、请求的URL以及HTTP协议版本。
2. 请求头部:包含一些额外的信息,如客户端主机名、用户代理、接受语言等。
3. 请求体:可选,包含请求的主要数据,如POST请求中的表单数据或上传的文件。
三、HTTP请求发送过程
1. 客户端(如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URL,发起HTTP请求。
2. 客户端对URL进行DNS解析,获取目标服务器的IP地址。
3. 客户端根据配置选择合适的端口号(默认为80端口),与目标服务器建立TCP连接。
4. 客户端构建HTTP请求,并转换为二进制格式,通过TCP连接发送给服务器。
四、HTTP请求方法
HTTP请求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GET:用于请求从服务器获取数据。
2. POST: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如表单提交、文件上传等。
3. PUT:用于更新服务器上的资源。
4. DELETE:用于删除服务器上的资源。
5. HEAD:与GET类似,但不返回消息体,只返回消息头。
6. OPTIONS:查询服务器支持的HTTP请求方法。
7. TRACE:用于测试服务器的消息跟踪机制。
五、HTTP请求传输
HTTP请求在传输过程中,需要经过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在网络层,IP协议负责将数据包路由到目标服务器;在传输层,TCP协议负责建立可靠的连接,确保数据包的传输;在应用层,HTTP协议负责数据的传输与解释。
六、服务器接收HTTP请求
1. 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发来的HTTP请求后,解析请求的头部和体部。
2. 服务器根据请求的方法、URL和头部信息,决定如何处理这个请求。
3. 如果是GET请求,服务器会查找相应的资源并返回给客户端;如果是POST请求,服务器会处理提交的数据并返回响应。
4. 服务器在响应中可能会设置一些响应头,如Content-Type、Set-Cookie等。
七、HTTP响应
HTTP响应是服务器对客户端请求的回应,由状态行、响应头部和响应体三部分构成。
1. 状态行:包含HTTP版本、状态码和原因短语。
2. 响应头部:包含一些额外的信息,如服务器类型、响应时间等。
3. 响应体:包含服务器返回给客户端的数据,如网页内容、图片等。
八、HTTP响应过程
1. 服务器处理完客户端的请求后,生成HTTP响应。
2. 服务器将HTTP响应通过TCP连接发送给客户端。
3. 客户端接收到HTTP响应后,解析响应的头部和体部。
4. 客户端根据响应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显示网页内容、处理服务器返回的数据等。
九、总结
HTTP请求从发送至接收的全过程涉及到客户端、网络、服务器等多个环节。
客户端构建HTTP请求并通过TCP连接发送给服务器,服务器接收请求并处理后将HTTP响应发送给客户端。
在这个过程中,HTTP协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确保数据的正确传输与解释。
通过对HTTP请求的详细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互联网的运作机制。
http 请求过程
HTTP通信机制是在一次完整的HTTP通信过程中,Web浏览器与Web服务器之间将完成下列7个步骤: 1. 建立TCP连接在HTTP工作开始之前,Web浏览器首先要通过网络与Web服务器建立连接,该连接是通过TCP来完成的,该协议与IP协议共同构建Internet,即著名的TCP/IP协议族,因此Internet又被称作是TCP/IP网络。
HTTP是比TCP更高层次的应用层协议,根据规则,只有低层协议建立之后才能,才能进行更层协议的连接,因此,首先要建立TCP连接,一般TCP连接的端口号是80。
2. Web浏览器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一旦建立了TCP连接,Web浏览器就会向Web服务器发送请求命令。
例如:GET/sample/ HTTP/1.1。
3. Web浏览器发送请求头信息 浏览器发送其请求命令之后,还要以头信息的形式向Web服务器发送一些别的信息,之后浏览器发送了一空白行来通知服务器,它已经结束了该头信息的发送。
4. Web服务器应答 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后,服务器会客户机回送应答, HTTP/1.1 200 OK ,应答的第一部分是协议的版本号和应答状态码。
5. Web服务器发送应答头信息 正如客户端会随同请求发送关于自身的信息一样,服务器也会随同应答向用户发送关于它自己的数据及被请求的文档。
6. 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数据 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头信息后,它会发送一个空白行来表示头信息的发送到此为结束,接着,它就以Content-Type应答头信息所描述的格式发送用户所请求的实际数据。
7. Web服务器关闭TCP连接 一般情况下,一旦Web服务器向浏览器发送了请求数据,它就要关闭TCP连接,然后如果浏览器或者服务器在其头信息加入了这行代码:Connection:keep-alive TCP连接在发送后将仍然保持打开状态,于是,浏览器可以继续通过相同的连接发送请求。
保持连接节省了为每个请求建立新连接所需的时间,还节约了网络带宽。
关于HTTP(超文本网络传输协议)的详细介绍?
超文本传输协议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是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传输协议。
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
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http的发展是万维网协会和internet工作小组合作的结果,在一系列的rfc发布中确定了最终版本,其中最著名的是rfc 2616。
在rfc 2616中定义了http/1.1这个今天普遍使用的版本。
http是一个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间请求和应答的协议。
一个http的客户端,诸如一个web浏览器,通过建立一个到远程主机特殊端口(默认端口为80)的连接,初始化一个请求。
一个http服务器通过监听特殊端口等待客户端发送一个请求序列, 就像“get / http/1.1”(用来请求网页服务器的默认页面),有选择的接收像email一样的mime消息,此消息中包含了大量用来描述请求各个方面的信息头序列,响应一个选择的保留数据主体。
接收到一个请求序列后(如果要的话,还有消息),服务器会发回一个应答消息,诸如“200 ok”,同时发回一个它自己的消息,此消息的主体可能是被请求的文件、错误消息或者其他的一些信息。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即超文本传输协议。
是WWW浏览器和WWW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讯协议。
HTTP协议是基于TCP/IP之上的协议,它不仅保证正确传输超文本文档,还确定传输文档中的哪一部分,以及哪一部分内容首先显示(如文本先与图形)等等。
它互联网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传输协议。
所有的WWW文件都必须遵守这个标准。
设计HTTP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
目前的应用主要除了HTML网页外还被用来传输超文本数据 例如:图片、音频文件(MP3等)、视频文件(rm、avi等)、压缩包(zip、rar等)……基本上只要是文件数据均可以利用HTTP进行传输。
HTTP1.0和HTTP1.1都把TCP作为底层的传输协议。
HTTP客户首先发起建立与服务器TCP连接。
一旦建立连接,浏览器进程和服务器进程就可以通过各自的套接字来访问TCP。
如前所述,客户端套接字是客户进程和TCP连接之间的“门”,服务器端套接字是服务器进程和同一TCP连接之间的“门”。
客户往自己的套接字发送HTTP请求消息,也从自己的套接字接收HTTP响应消息。
类似地,服务器从自己的套接字接收HTTP请求消息,也往自己的套接字发送HTTP响应消息。
客户或服务器一旦把某个消息送入各自的套接字,这个消息就完全落入TCP的控制之中。
TCP给HTTP提供一个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这意味着由客户发出的每个HTTP请求消息最终将无损地到达服务器,由服务器发出的每个HTTP响应消息最终也将无损地到达客户。
我们可从中看到分层网络体系结构的一个明显优势——HTTP不必担心数据会丢失,也无需关心TCP如何从数据的丢失和错序中恢复出来的细节。
这些是TCP和协议栈中更低协议层的任务。
TCP还使用一个拥塞控制机制。
该机制迫使每个新的TCP连接一开始以相对缓慢的速率传输数据,然而只要网络不拥塞,每个连接可以迅速上升到相对较高的速率。
这个慢速传输的初始阶段称为缓启动(slow start)。
基本HTTP协议流程是什么?
一定要记住HTTP是一种无状态协议。
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个请求你都要建立一个新的连接。
3.设置HTTP请求头。
这里面包含要传送的数据类型(二进制)和数据的总长。
4.发送请求。
将二进制流写到服务器。
5.读取请求。
目标servlet程序将被调用并接受HTTP请求数据。
servlet程序就调用所有必要的参数选择相应的方法。
注意,如果这是这个客户端的第一次请求,一个服务器对象的新的实例就会被创建。
6.调用方法。
方法将会被服务器端的对象调用。
7.初始化方法响应。
如果调用的方法抛出一个异常,客户将接收到出错信息。
否则,返回的类型(如果有)将会被发送。
8.设置HTTP响应头。
在响应头中,一定会设置待发送数据的类型和长度。
9.发送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