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跟踪是什么?
网络跟踪是一种通过追踪网络流量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技术。它通常用于安全目的,例如检测和防御恶意活动、监视网络流量和管理网络性能。
网络跟踪器是一个软件程序,它嗅取和记录网络上的数据包。数据包是一些数据,它们从一台计算机发送到另一台计算机。网络跟踪器可以捕获和分析这些数据包,以提取有关网络活动的宝贵信息。
追踪攻击服务器的资金流
网络跟踪可以用来追踪攻击服务器的资金流。攻击服务器是用来发动网络攻击的计算机。攻击者经常使用这些服务器来存储窃取的数据、发送恶意软件或向受害者勒索赎金一旦攻击者被识别,调查人员可以采取行动冻结他们的资产、采取法律行动或采取其他措施来制止他们的活动。
案例研究
2021年,美国司法部宣布捣毁一个与勒索软件攻击相关的网络犯罪集团。该集团使用名为REvil的勒索软件针对企业和政府机构。通过网络跟踪和资金流追踪,调查人员能够追踪受害者支付的勒索金,并最终破获了该集团。
结论
网络跟踪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用来追踪攻击服务器的资金流。通过分析网络流量数据,调查人员可以识别攻击者、确定受害者、冻结资产并防止进一步的攻击。随着网络犯罪的持续增长,网络跟踪将继续成为调查人员打击恶意网络活动的宝贵资源。
用防火墙可以防御DDoS攻击吗?
防火墙通过监视和跟踪允许的网络流量、数据包,来提供周边访问控制。
在很多方面,防火墙扮演着网络“交通警察”的角色。
它允许好的、正常的数据包,不受阻碍地访问服务器,同时阻止坏的、异常的数据包访问服务器的网络。
防火墙可以有助于检测进入的恶意流量,但是在对于已进入的恶意流量,在防御上没有太大的能力。
很多租用服务器的企业用户,单单依靠防火墙来缓解DDos攻击.但仅依靠硬件防火墙抵御DDos攻击,防御能力一般在30Gbps以内,并且服务价格昂贵。
这些使用传统防火墙抵御DDos攻击的企业用户认为,防火墙可以更新,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DDos攻击。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防火墙一般依照系统管理员预先定义好的规则,来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它是一台专属的硬件或是架设在一般硬件上的一套软件。
大多数防火墙,并没有对DDos攻击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设计,也因此难以承受和抵御大规模的、多种类型的DDos攻击。
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 防火墙受制于带宽,容易被攻破
防火墙和其他本地硬件,所享有的带宽是非常有限的,其中包括企业租用的带宽规模。
当DDos攻击的规模超过“20—30G”时,该带宽会迅速变得不堪重负,进而出现防御崩溃。
二、 防火墙规则管理
防火墙定义的规则管理,有时候会被伪装成合法正常流量的“恶意流量”所愚弄,就像“SYN Flood”(一种DDos攻击类型)一样。
所以,提供深度数据包、流量检测,可针对性地调整流量清洗规则,为对抗各种类型的DDos攻击提供具体对策的解决方案,比防火墙使用规则管理的静态操作更加行之有效。
因此,防火墙只是防御策略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想要更加全面有效地防御DDos攻击,就绝不能仅仅依靠防火墙来解决,还需要结合其他技术和设备进行防御。
防御吧高防服务器,专业抗DDos攻击,具有“超大防护带宽、超强清洗能力、全业务场景支持”的特点。防御吧在部署高防服务器的高防机房,接入了T级(1000G)超大防护带宽,单机(单台高防服务器)防御峰值最高可达数百G,并附有CC攻击的防御能力,可防御超大规模的DDos攻击和高密度的CC攻击
互联网金融网上监测平台摸家底发现漏洞监测资金流向是怎么回事?
近年来,P2P平台跑路频发、互联网金融行业乱象不断。
究其原因,除了事中事后的监管力量不足外,事前的监测排查显然也不到位。
为了解决监管“两眼一抹黑”的问题,2016年年初,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建设了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该平台原型系统试运行至今,监测了哪些有价值的数据。
千余家互联网金融平台涉嫌违规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项目组负责人吴震介绍,目前技术平台数据主要来自三方面,包括公开数据、接入平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数据以及互联网应急中心的自有数据。
包括翼龙贷、易贷网、微贷网等在内的37家企业试点接入,其中24家正在审核,另外13家处于评估阶段。
监测显示,截至3月22日,技术平台累计发现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站家,目前在运营互联网金融平台家,其中P2P网贷平台3653家。
累计发现互联网金融用户6.59亿人次,互联网支付累计交易额超53.3万亿元,P2P网络借贷累计交易额达4.4万亿元,网络众筹近400亿元。
吴震介绍,互联网金融轻资产、高隐蔽、跨区域、容易迅速铺开,这些特点给传统金融监管方式带来很多挑战,而监测平台可以弥补传统监管触手不足的问题。
监测数据显示,在已监测的在运营互联网金融平台中,涉嫌违规的1100余家,技术平台本月已对400余家高危平台做出过预警。
此外,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还存在安全隐患。
监测显示,互联网金融平台网站漏洞达1000余个,网站遭受网络攻击超100万次,发现仿冒网页4.4万余个。
技术平台监测还发现,互联网金融APP成为风险的新聚集地。
截至3月22日,共发现互联网金融APP漏洞1200余个,其中高危漏洞占比23.3%。
此外还监测到1300多个互联网金融仿冒APP,并被累计下载3000多万次。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经济师徐小磊说,仿冒APP大多有扣费、广告等恶意程序,其名称、图标与正版类似,只是加了一扇看不见的“玻璃门”。
仿冒应用会在后台私自监测用户接收到的各种短信息,同时转发信息到指定电话号码,从而窃取包括用户动态验证码在内的信息,威胁用户资金安全。
每一笔资金流向都逃不过平台眼睛
监测是前置条件,对于风险分析技术平台来说,最主要的功能则在于分析和预警风险。
目前,针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潜在的隐患,该平台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事前摸底、事中监测、事后跟踪的风险应对体系。
事前摸底是指技术平台对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日常网络巡查,从网站、产品和用户三个层面获取总体情况,建立并更新互联网金融基础资源库。
“‘快’和‘新’是互联网金融突出特点,情况每天都在变化,摸底不仅能及时了解行业动态,还能为相关监管部门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吴震说。
虚假宣传、虚假项目、资金池等是互联网金融平台比较集中的违规行为,这些问题是风险分析技术平台事中监测的对象。
以P2P网络借贷为例,截至3月22日,技术平台监测发现,P2P网络借贷平台涉及虚假宣传的有423家,金融数据服务器在境外的有125家,综合收益率过高的有70家,未在工信部备案的有40家。
一些平台甚至涉及多种违规行为。
吴震说,系统会根据市场情况设定一个收益率参考值,如果监测到项目收益率过高,就可能存在诱骗投资者行为,平台可以将相关信息告知金融监管部门。
在风险分析技术平台监测室的一张全国地图上,能看到纳入监测的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每一笔资金流向。
吴震说,一旦有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风险,该监测平台就能及时进行事后的跟踪,预警影响波及范围,分析资金的去向,从而提前把风险控制到最低。
吴震表示,该技术平台只是一个监测手段,监测各类风险信息,目前正在建设向监管机构反馈的工作机制,配合相关监管机构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平台还需接入更多企业数据
首先,接入平台的企业有限,监测数据还不完整。
吴震说,平台接入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越多,数据分析、共享的价值就越高,风险防范能力就越强,但通过公开渠道难以获得全面的企业数据。
未来随着更多企业和平台连接,数据质量提升,平台将会提供更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其次,平台公开抓取的数据主要利用机器学习方式来甄别、分析信息,但机器并不能核实信息的可靠性。
“要发现虚假项目,就要了解借款端,验证借款企业的情况,计算机显然难以做这个工作,这也可能让监测数据出现偏差。
”吴震说。
吴震表示,平台将加强宏观分析能力,更加精细地分析企业运营指标,判断风险,发出预警。
他还呼吁,互联网金融平台自身也要强化风险意识,提升网络安全水平。
对于仿冒互联网金融APP的风险,徐小磊建议,普通公众最好选用官方发布的APP,或者选择可信的安全应用商店下载,对于来源不明的应用商店、网站链接引导的APP不要轻易下载。
同时,不要贪图小便宜,不轻信优惠信息,导致点击有恶意程序的链接。
此外,应用安装后,还要了解应用调用的权限,手动关闭多余和敏感的权限,如电话、通讯录、短信息等。
网上“跑分”是违法行为吗?
“跑分”质上就是一种“洗钱”行为。
本质就是通过银行卡、微信、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为他人代收款,再转账到指定账户,为违法犯罪行为提供非法资金转移的渠道。
经常很多人因为空闲时间找一份“兼职”,已成为有些人的赚钱方式。此时,一份轻松、会简单电脑操作就可日进斗金的工作摆在面前,你心动吗?但是劝你一句:天上不会掉馅饼!警醒!
跑分通常涉嫌的罪名有:帮信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洗钱罪。
一些不明就里的年轻人参与此类“兼职”,以为“跑分”赚的都是“轻松钱”,但实际最终在承担经济损失风险的同时,还将可能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定罪量刑标准,负相应法律责任。
“跑分”操作简单且能快速获利,不管是买卖还是出租出借银行卡,为了一点利润就选择帮助电信诈骗犯罪,这样只会害了自己。
、
关于跑分,你应该知道的一些常识:
1.不法分子通过“跑分”将赃款分流洗白,最后这些非法资金流向境外,增加公安机关追查资金流向的难度。
02.帮助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团伙进行洗钱活动,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参与者需要承担刑事法律责任。
03.帮助洗钱的涉案第三方账户将被公安机关依法冻结,直接影响个人征信,涉嫌犯罪还将受到法律惩处。
即使未被认定违法犯罪行为,但在案件调查过程中个人账户存在被依法冻结风险,影响个人征信。
04.“跑分”隐蔽性强,迷惑性强,操作简单,甚至吸引了很多青少年参与其中。
那么,“跑分”到底违不违法?答案:违法且可能构成犯罪!
1、可能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
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储存、通讯传输等技术推广,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可能会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可能构成“洗钱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洗钱罪立案标准,为洗钱行为“提供资金账户”,提供账户的人会被立案追诉,最高刑罚是“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洗钱数额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二十以下罚金。
那么,除了可能涉嫌犯罪,跑分行为还会带来哪些危害和后果呢?
最典型的,就是会被列入两卡管控名单,也就是被“断卡惩戒”!
什么是断卡惩戒:凡是经公安机关认定的出租、出借、出售、购买个人银行账户、企业对公账户的单位或个人,公安机关将联合人民银行对相关人员实施惩戒措施。
被银行惩戒了有什么后果?
1、信用惩戒。
中国人民银行将相关信息录入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违法违规记录到个人征信报告,将在一定时间内影响相关人员的贷款和信用卡申请。
2、限制业务。
5年内暂停个人银行账户非柜面业务,支付账户所有业务。
也就是说,个人5年内不能使用银行卡在ATM机存取款、不能使用网银、手机银行转账,不能刷卡购物,不能通过购物网站快捷支付。
3、严管账户。
银行和支付机构5年内不得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新开账户。
惩戒期满申请开户的,银行和支付机构将加大审核力度。
4、法律处分。
非法买卖个人银行账户和企业对公账户,除受到上述惩戒外,还可能涉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和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甚至构成诈骗罪,可能给个人带来牢狱之灾。
最后总结:“跑分”就是洗钱,广大网友一定要提高警惕,参与“跑分”就是给自己的人生抹上污点,沦为不法分子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充当“跑分客”的结果,就是身陷囹圄、自毁前程!
切勿贪图小利,轻信“赚快钱”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天上不会掉馅饼,一旦参与“跑分”洗钱,不仅自己成为了诈骗团伙的“帮凶”,被追究法律责任,而且“跑分”过程中使用的账户会被依法冻结,最终“人财两空”。
侥幸心理不可有,法律红线不要碰,别为蝇头小利毁了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