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周边资讯 » 正文

服务器能源消耗分析:一台服务器的用电量影响因素 (服务器能源消耗与算力)

如今,随着企业对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依赖不断加深,服务器已成为数据中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服务器的运行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消耗。因此,了解影响服务器用电量的因素对于优化数据中心能源效率至关重要。

影响服务器用电量的因素

影响服务器用电量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处理器

处理器是服务器的核心组件,其用电量与处理器的功率、核数和利用率密切相关。功率越高的处理器,用电量越大;核数越多,在多不必要的能源消耗。

  • 采用虚拟化技术,将多个服务器应用程序整合到一台物理服务器上,从而减少服务器数量和总体能耗。
  • 使用节能模式,当服务器负载较低时自动降低处理器频率和电压,减少能耗。
  • 采用智能冷却技术,通过调节风扇速度和优化气流来提高散热效率,从而减少冷却能耗。
  •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能源消耗,提高数据中心能源效率,为企业节省成本并减少环境影响。

    实例分析

    以下是一个实例分析,展示了服务器用电量的影响因素:| 组件 | 值 | 用电量 ||—|—|—|| 处理器 | 12 核英特尔至强铂金 8380H | 200W || 内存 | 128GB DDR4-3200 | 30W || 存储设备 | 1TB SSD + 2TB HDD | 25W || 网络接口 | 2 个 10GbE 接口 | 20W || 风扇 | 4 个 120mm 风扇 | 20W || 电源供应器 | 800W 80 Plus 金牌 | 15W |根据以上数据,这台服务器的总用电量为 310W。其中,处理器是最大的用电量来源,占总用电量的 64.5%。如果将处理器替换为功耗更低的 8 核英特尔至强金 6248R,则服务器的用电量可以降低约 50W。

    结论

    影响服务器用电量的因素有很多,了解这些因素对于优化数据中心能源效率至关重要。通过选择能效更高的服务器组件、合理配置服务器资源、采用虚拟化技术和节能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服务器能源消耗,为企业节省成本并减少环境影响。


    区块链的困局是什么(区块链带来的解决方案)

    区块链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区块链目前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现阶段,区块链领域的应用项目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区块链技术较为匹配的新商业模式,比如跨境支付、供应链金融、产品溯源等等场景;二是基于已有中心化业务进行改革的应用,即利用Token的经济激励机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该领域应用项目的数量正迅速膨胀,不少人认为2018年将会是区块链真正与实体经济结合并爆发的一年。

    不过区块链技术当前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面临着包括监管环境、人才匮乏、技术认知等方面的挑战。

    从技术层面来看,将区块链技术应用至实际行业场景中,需要解决交易速度、数据共识、节点维护等问题。

    当前比特币网络每秒仅能处理七笔交易,而较为领先的超级账本技术也只能达到200到300笔的水平;这与每秒上万笔交易处理能力的中心化系统相比,还有一大段距离。

    此外,目前领域内缺乏相关激励机制,使得参与节点间较难有序运行。

    从监管层面来看,虽然大部分国家都积极拥抱区块链技术,但是现阶段还未有较为完善的监管法规及行业标准。

    而不适当的监管措施,或许会阻碍着这类新兴技术的创新发展。

    受到底层技术有待进一步成熟、智能合约公链平台缺乏、各类Token生态兼容不足、政府监管不明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区块链应用项目的落地较为缓慢,同时还呈现出项目质量良莠不齐的情况。

    为此分析人士表示,相较于通用型区块链,短期内将得到突破的或许是面向特定场景及应用的聚焦式区块链。

    区块链解决了什么问题?

    如果用一句话说明就是:去中心化。

    区块链(Blockchain)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

    所谓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系统中实现不同节点之间建立信任、获取权益的数学算法。

    狭义来讲,区块链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组合成的一种链式数据结构,并以密码学方式保证的不可篡改和不可伪造的分布式账本。

    广义来讲,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方式。

    优点:

    1)算法简单,容易实现;

    2)节点间无需交换额外的信息即可达成共识;

    3)破坏系统需要投入极大的成本。

    缺点:

    1)浪费能源;

    2)区块的确认时间难以缩短;

    3)新的区块链必须找到一种不同的散列算法,否则就会面临比特币的算力攻击;

    4)容易产生分叉,需要等待多个确认;

    5)永远没有最终性,需要检查点机制来弥补最终性。

    区块链面临的潜在问题有哪些多选题

    区块链具有数据透明。

    区块链潜在问题可能会出关于区块链具有数据透明,防篡改等多选题题项。

    区块链就是一个又一个区块组成的链条。

    每一个区块中保存了一定的信息,它们按照各自产生的时间顺序连接成链条。

    这个链条被保存在所有的服务器中,只要整个系统中有一台服务器可以工作,整条区块链就是安全的。

    区块链的八大痛点是什么?

    始于2017年,火遍全社会、全世界的区块链概念还在升温,吸引人和社会资金蜂拥而入;助推比特币,以及类似网络“加密数字货币”(如以太币、莱特币等)价格的大幅上升,创造了诸多“一夜暴富”的神话。

    有关数字币、区块链将颠覆传统,深刻变革世界的说法不断拔高。

    区块链创业和发展看似如海啸般扑面而来,但却越来越集中到造币和炒币之中,越来越陷入挖矿造币的“比特币区块链”思维和范式不能自拔。

    尽管中国政府于2017年9月4日明确叫停ICO,并随之叫停人民币与数字币的交易。

    但在国外热潮带动下,国内数字币、区块链的热潮再次掀起,且逾发狂热。

    有人惊呼“币圈一天、人间一年”,甚至是“区块链一天,互联网十年”。

    各种冠以“区块链”字样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呈现出越来越令人恐惧的“非理性繁荣”状态,亟需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在笔者看来,区块链有八大“痛点”,其救赎何在?

    比特币区块链之惑

    不知不觉中,过于追求完美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脱离了现实,走向了封闭。

    这恰是比特币区块链的根本问题所在。

    比特币的设计初衷,就是要摆脱传统的支付清算和相关的社会运行体系,打造一个全新的、点对点直接交易和清算的体系。

    这其中,隐含的设计理念是:由世界范围内不同的计算机共同参与(打破国家边界),形成一个平等的、没有中心(无政府)和中介的“自组织”网络世界。

    这个网络世界不同于长期以来由主权独立的国家和国家治理体系组成的现实世界,因此,不会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律或规则,而是会形成新的网络规则,并将规则内置到网络系统之中,由参与运行的计算机共同维护和修改,将网络系统看成“上帝”,由上帝而非人或机构负责规则执行,确保规则执行中的公正公平。

    不再适用任何国家的法定(主权)货币,防止人为控制货币投放,而是模仿黄金,运用哈希计算和加密技术等,通过“挖矿”产生全新的“加密数字货币”,其总量设定,每个阶段投放的数量完全由系统自动控制。

    在所有人都登录于比特币网络体系,每一笔比特币的取得都会得到全网确认和分布式记录(能够充分保真)的基础上,其比特币资产的转移完全实现点对点的直接进行,而无需再有任何中介参与。

    由此形成一个“去中心”(无政府)、去中介、民主公平、没有人为操控和腐败,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难以造假和篡改,能够防止外部攻击的安全稳定的“美好世界”。

    可见,比特币网络体系的建立,并非简单的运用先进技术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而是具有强烈的“反社会”,致力于摆脱现有社会体制机制的思想倾向(世界观、价值观,哲学观),甚至形成一种宗教信仰和组织体系(这可能也是比特币的发明者不愿公布自己身份,而采用化名“中本聪”的重要原因),并通过虚拟币的产生和升值,形成一套极具吸引力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人们对比特币等网络世界和价值体系的迷信和崇拜,努力增强其吸引力和影响力。

    很多参与的人都坚定的相信或极力鼓吹:区块链将重新打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比特币等数字货币必将颠覆和取代现有法定货币体系。

    但实际上,正因为比特币体系过于追求完美,致力于摆脱现有世界运行体系,反而使其陷入脱离现实、自我封闭的“乌托邦”思维,越是追求完美,就越陷入封闭,就越难以解决现实世界的实际问题,反而会使其失去实用价值,沦为一种网络游戏,就难以有多少实际的价值,更别说能够改变世界、颠覆法定货币体系。

    单纯从比特币区块链封闭的体系自身来看,它确实在其体系(“社区”)内实现了去中心、去信任、去中介,可以点对点自由转让比特币资产等,似乎形成了充分民主法治、平等自由,不可造假篡改、没有税收和不当费用,没有贪污腐败等的美好社会,形成了所谓的“信任的互联网、价值的互联网、秩序的互联网”。

    但关键的问题是,这种“美好的”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脱离现实世界根本无法独立存在,比特币如果不能与现实世界的法定货币兑换,就难以实现其价值。

    而要实现比特币区块链的“价值”,就必须与现实世界相连接,使比特币区块链体系成为以法定货币代表的社会财富转移的一个中介环节或过渡阶段。

    这又需要解决其与现实世界连接的问题,其中,比特币等数字币的网络交易平台成为其重要的基础设施(外挂系统)和关键环节。

    在比特币必须与法定货币兑换,必须加入网络交易平台等辅助环节才能发挥更大功能的情况下,就使得比特币区块链区中心、去中介等特性反而可能产生严重问题。

    放在现实世界的大环境看,其货币资产的转移如果通过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运行,实际上是增加了中介环节,而不是去中介,而且由于比特币体系高度匿名,刻意规避监管,难以充分满足反洗钱、反恐怖输送等方面的要求,反而可能产生很多新的严重问题,很多有关比特币、区块链的说法都难以成立。

    那些看不见的痛点

    比特币区块链所谓“去中心”、“民主平等与自由”等标签,经不起推敲;真相是,其如果过于强调“去中心”反而影响效率;包括比特币尚无法成为真正的货币;ICO式集资方式更是无助于区块链之发展……但人们如信仰般狂热追捧区块链时,看不见这些“痛点“:

    其一,比特币区块链难以建设一个去中心、民主平等的社会。

    比特币区块链体系设想的是建立一个所有参与者平等民主的世界,但实际上却出现了编码维护的核心团队与参与挖矿和运行的主要力量发挥更大影响力的不是那么平等民主的局面。

    受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影响,比特币的挖矿和获得,并不是像宣传的那样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竞争的结果,使得挖矿获得比特币的机会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算力强大的矿池或节点上,而更多的人尽管也参与挖矿,消耗了资源,却不一定能够获得比特币。

    这使比特币更多地被少数人所占有,并会增强其对网络规则调整的话语权或影响力。

    其二,比特币区块链“去信任”、“去中介”的点对点交易是有严格条件的。

    算力是什么意思

    算力(也称哈希率)是比特币网络处理能力的度量单位。

    即为计算机(CPU)计算哈希函数输出的速度。

    比特币网络必须为了安全目的而进行密集的数学和加密相关操作。

    例如,当网络达到10Th/s的哈希率时,意味着它可以每秒进行10万亿次计算。

    在通过“挖矿”得到比特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其相应的解m,而对于任何一个六十四位的哈希值,要找到其解m,都没有固定算法,只能靠计算机随机的hash碰撞,而一个挖矿机每秒钟能做多少次hash碰撞,就是其“算力”的代表,单位写成hash/s,这就是所谓工作量证明机制POW(ProofOfWork)。

    概述

    日前,比特币全网算力已经全面进入P算力时代(1P=1024T,1T=1024G,1G=1024M,1M=1024k),在不断飙升的算力环境中,P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比特币进入了一个新的军备竞赛阶段。

    算力是衡量在一定的网络消耗下生成新块的单位的总计算能力。

    每个硬币的单个区块链随生成新的交易块所需的时间而变化。

    单位

    1kH/s=每秒1,000哈希。

    1MH/s=每秒1,000,000次哈希。

    1GH/s=每秒1,000,000,000次哈希。

    1TH/s=每秒1,000,000,000,000次哈希。

    1PH/s=每秒1,000,000,000,000,000次哈希。

    1EH/s=每秒1,000,000,000,000,000,000次哈希。

    【液冷服务器】算力中心All in液冷!数据中心IDC机房大幅降低PUE值(智算中心超算中心概念股龙头股一览)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崛起,带动了算力市场的发展,然而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与巨大的存储容量需求,对能源供应提出了巨大挑战。

    据统计,大型AI模型如ChatGPT每天的电力消耗相当于1.7万个家庭的日用电量,这表明算力与电力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

    面对这一问题,降低数据中心的PUE值(Power Usage Effectiveness)成为了业界的共识,这是衡量数据中心能源效率的关键指标,代表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IT负载消耗的能源之比。

    北京市于4月25日发布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规划目标提出新建和扩建智算中心PUE值不超过1.25,存量数据中心升级改造后的PUE值均不高于1.35。

    为解决算力基础设施与能源供应之间的矛盾,液冷技术被公认为是最佳解决方案。

    相比传统的空气冷却方法,液冷技术通过直接将液体引入设备中,利用液体的高导热能力吸收并带走热量,从而大幅降低算力中心的PUE值,甚至使其达到1.0左右。

    液冷技术主要分为浸没式、冷板式和喷淋式三类。

    浸没式液冷通过将发热元件或服务器集群完全浸入冷却液中,散热效率最高,但成本相对较高;冷板式液冷将冷板固定在服务器的主要发热器件上,通过流经冷板的液体带走热量,其他元器件仍依赖空气散热,其散热与成本之间相对平衡;喷淋式液冷则通过喷洒冷却液对服务器进行冷却,回收热交换后的冷却液循环使用,成本较低,但散热效率一般。

    与之相比,使用液冷技术的数据中心PUE值可以显著降低,风冷数据中心的PUE值通常在1.2到1.5之间,而冷板式和浸没式液冷数据中心的PUE值可以分别降低到1.1到1.25和1.04到1.07。

    在液冷服务器产业链中,重点关注液冷设备、冷却液及机柜等关键环节。

    上游基础设施涉及设备及原材料,中游涵盖液冷服务器及机柜机房,下游则包括算力租赁和IDC服务商。

    具体而言,液冷设备制造商如科创新源、高澜股份、曙光数创、英维克等;冷却液供应商如巨化股份、润禾材料;机柜机房建设服务商如朗威股份、佳力图;算力租赁及IDC服务提供商如南兴股份、超讯通信等。

    这些公司有望在液冷服务器市场中获得发展机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虎跃云 » 服务器能源消耗分析:一台服务器的用电量影响因素 (服务器能源消耗与算力)
    分享到
    0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

    huhuidc

    复制已复制
    262730666复制已复制
    13943842618复制已复制
    262730666@qq.com复制已复制
    0438-7280666复制已复制
    微信公众号
    huyueidc_com复制已复制
    关注官方微信,了解最新资讯
    客服微信
    huhuidc复制已复制
    商务号,添加请说明来意
    contact-img
    客服QQ
    262730666复制已复制
    商务号,添加请说明来意
    在线咨询
    13943842618复制已复制
    工作时间:8:30-12:00;13:30-18:00
    客服邮箱
    服务热线
    0438-7280666复制已复制
    24小时服务热线